
以下是经过仔细改写的文章:
《教科书》
《教科书》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描写黄河的一首诗。这首诗通过夸张的手笔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和壮阔景象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。
刘禹锡(772-842)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,字梦得,早年学习书法,在《兰亭集序》中写道:“夫诗之大,亦可以为性;雅之深,则可以为美。”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激昂,善于通过语言的夸张和比喻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。
这首《教科书》以七言绝句的形式,描绘了黄河的一幅壮丽画卷。诗中“浪淘沙”(唐教坊曲名)指黄河,作者借助其形象,展现了作者对黄河的深切喜爱和赞美之情。
通过这首《教科书》,刘禹锡希望学生能够了解诗句的意思,并学会朗读、背诵古诗,同时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。
教学目标
1、通过自学,大体理解诗意;
2、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、背诵古诗,并能默写;
3、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,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。
教学重点、难点
理解诗句的意思,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。
教学过程
1、直接揭题:《教科书》
2、理解诗题,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。
(1)刘禹锡:唐代著名诗人,字梦得,洛阳人。后以诗名“兰亭集序”闻名;
(2)《浪淘沙》:七言绝句,描述黄河的壮丽景象。
2、了解诗人。
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,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诵刘禹锡的诗,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,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。
刘禹锡(772-842),唐代著名诗人,字梦得,洛阳(今河南洛阳)人。是柳宗元的好友,人称他“诗豪”。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,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,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。
3、读通读顺
浪淘沙 刘禹锡
九曲: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。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;
浪淘:波浪淘洗。
簸:掀翻。
牵牛织女: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(如织女为天上仙女,下凡到人间,和牛郎结为夫妇)。西王母召回织女,牛郎追上天,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,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。
3、品读,深化理解
名句赏析:“如今直上银河去,同到牵牛织女家。”
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,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。但同时,在河边的生活却显得十分悲惨,牛郎织女的家与黄河边的淘金者的生活状况截然不同。
4、想意境,熟读成诵
四句诗:
浪淘沙 刘禹锡
九曲: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;
浪淘:波浪淘洗黄河;
簸:掀翻黄河两岸的石头;
牵牛织女:银河系中织女与牛郎结为夫妇,西王母召回织女,牛郎追上天,西王母罚隔河相望并年七月七日相会。
五、品用词,练语感
一、品评“上”字
1、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,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?
2、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?(如、、、等)。
3、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,与“上”字比一比,“上”字好在什么地方?
小结:是啊!一个“上”字,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。
四、尝试推敲
现在,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,推敲推敲,琢磨琢磨,该用哪个字合适?并说说为什么。
1、《教科书》:
(1)从上句“浪淘沙”中可推出“黄河”,说明作者把黄河描绘成壮丽的景象;
(2)从后句“牵牛织女”中可推出“神话传说”,说明作者希望学生能有想象的空间。
2、模仿古诗的格式,选择合适的字进行修改:
如《浪淘沙》刘禹锡
浪淘沙刘禹锡
九曲: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;
浪淘:波浪淘洗黄河;
簸:掀翻黄河两岸石头;
牵牛织女:银河系织女与牛郎结为夫妇,西王母召回织女,牛郎追上天,西王母罚隔河相望并年七月七日相会。
五、自主小结,自主作业
1、这节课,你有什么收获呢?(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)
2、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。(如配乐诗朗诵,画画情境图,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)。
这就是本节教科书的重写版本。